第549章 宇喜多秀家的末日
宇喜多秀家自然看到了这一幕,他的脸色黑如锅底,他现在终于意识到自己和大明的差别了,不光是装备上的差别,明军之强也强在战心。
自从朱翊钧穿越之后,一直在从树大明军方的荣誉感和自信。
勋贵沉溺于享乐,将领沉溺于盘剥,军户如行尸走肉般活着,这样的军队要有战斗力那才怪了。朱翊钧一直在努力的收拾,这才有了今日的观感。
对勋贵从塑其荣誉感,激发他们的斗志,同时给予他们财富,让他们更加依附皇权。扶持新的勋贵,打压老的勋贵,使得勋贵保持足够的活力。
建立皇家讲武堂,培养他们的技能,并且提高勋贵的地位。
做了这些时候,朱翊钧又辅以严苛峻法,给勋贵压力,让他们不得不去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,这才使得年轻一代的勋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对将军,裁汰老弱,扶持能战者,开放爵位制度,重赏他们,提升他们的地位,以军功刺激他们,使得大明的将军奋勇争先,敢打敢拼。
对士卒,废除军户制,采用募兵制,提升军饷和待遇,让士卒有了杀敌的目标。
三管齐下,十年之功,大明的军队早就今非昔比了。在朱翊钧大量的钱财的培养下,大明的军队正在恢复战斗力,而且这种战斗力恢复的非常快。
虽然有些地方还差一些,可是有了新装备的弥补,大明的军队绝对堪称强军了。
面对的不是骑兵,而是同样的步兵军阵,大明的军队无所畏惧。
随着盾牌的不断的敲响,脚步整齐划一的大明军阵展现出来的压力是空前的。当然了,这样的军阵士气也是高昂的。
双方快速的接近,然后就是火枪兵的排射。
大明的火枪之精良,同样远超倭寇,大明火枪兵的操作也要超过倭寇,行进之间的三段式射击非常的稳定,加上火枪性能优越,威力十足。
接近了之后,搭配盾牌兵的手榴弹,大明的军阵火力全开。
即便死了很多人,倭寇依旧在向前冲,他们眼睛都红了,冲不过去,代表着死亡,在死亡面前,人会爆发出巨大的战斗力。
双方的军阵很快就撞击在了一起,开始了第一次接触战。
盾牌兵扛着,火枪兵给火枪挂上了三棱军刺,明军打的很有章法。
刺刀的威力非常大,十几个人的配合绞杀之下,倭寇完全没有还手之力。在明军的军阵之中,戚金传令道:“左右两翼包裹上去,围歼倭寇。”
鼓声和号角声响起,大明的两翼开始加快速度,向着倭寇包裹而去。
双方激战正酣的时候的,大地突然震颤了起来,随后一支骑兵从侧翼猛地冲了出来。为首的正是辽东提督李成梁,女真骑兵也紧随其后。
自从朝鲜之战开打之后,大明的骑兵展现实力的机会并不多。
这使得骑兵早就憋坏了,这一次可算轮到他们大展神威了。骑兵快速的冲刺而来,直接冲进了倭寇的军阵,一下子就凿了进去。
倭寇根本来不及反应,即便来得及也没用,他们根本挡不住大明的骑兵。
叶赫部的布斋大声的叫着,挥刀直接砍下了一名倭寇的脑袋,杀的非常爽快。有了骑兵的加入,战场彻底成为了屠宰场。
宇喜多秀家看着围上来的明军,紧紧的握了握手中的刀。
他知道完了,全都完了,明军之所以没射杀自己,目地非常简单,那就是因为自己不能死,明军想要抓活的,宇喜多秀家的表情非常的狰狞。
“打不赢,但是我敢死!”宇喜多秀家意志非常的坚定。
伸手将手中的长刀扔在地上,拔出了另外一支断刃,宇喜多秀家直接挥着刀刺进了自己的肚子,然后横着一切,真疼啊!
鲜血瞬间奔涌而出,肠子也流了出来。
宇喜多秀家的身子朝着倭国的方向直挺挺的跪了下去,最后没了声息。看到这一幕,明军的心情大坏,俘虏敌酋的功劳没了。
骆尚志走到宇喜多秀家的面前,看了他一眼。
“人头就不要斩下来了,给他留个全尸!”骆尚志伸手将宇喜多秀家扔在地上的刀捡了起来,然后开口说道:“还算是一条汉子。”
汉城之战从早上开始打,一直打到日落黄昏,这一战才算是尘埃落定。
八万多倭寇被斩杀了六万多,俘虏的只有一万多,重伤的全都被明军补了刀。至此朝鲜之战彻底完结,以大明全歼朝鲜入朝十五万人为止。
加上水师的损失,倭国这一战物资和人员全都损失巨大。
大军进入汉城修整,戚继光让人快马加鞭回去报捷,同时递上去的还有请辞的折子。朝鲜之战历时三个月,正式完结,七级管也到了卸任的时候了。
沈阳城,万和宫。
朱翊钧看着万和宫,脸上露出了一抹笑容,朝鲜王李昖已经离开了,今天是朱翊钧回京的日子。离开京城这么久了,也该是回去的时候了。
来的时候走的慢,往回走速度就快很多了。
水泥路已经修到了沈阳,朱翊钧往回走的路很顺畅,加上也不需要在视察地方,走起来自然就非常的快了。一路上朱翊钧遇到不少马车队,清一色的四轮马车。
自从朝鲜战事开了之后,往来辽东和大明之间运送物资的马车就没停过。
新作物经过几年的普及,大明的粮食增产非常的迅速,如果不是这两年朱翊钧以养殖鼓励粮价,粮食怕是要跌的很厉害了。
即便如此,京城的粮价玉米也才三十文一斗,土豆地瓜就更便宜了。
朝廷的常平仓全都堆满了粮食,不少酿酒的商人跑去常平仓买陈粮,酿造的烈酒全都卖到草原去了,用来换羊毛换取马匹牛羊。
有了足够的粮食,加上大力推广的养殖业,百姓的日子就好过了。
肉食蛋食开始走上百姓的餐桌了,这是朱翊钧非常乐于见到的。从公学每年翻倍递增的入学人数就知道,百姓的日子好过了。
吃得饱了,有了钱了,自然要送自己家的孩子去读书,追求的是一个出人头地。
自从朱翊钧穿越之后,一直在从树大明军方的荣誉感和自信。
勋贵沉溺于享乐,将领沉溺于盘剥,军户如行尸走肉般活着,这样的军队要有战斗力那才怪了。朱翊钧一直在努力的收拾,这才有了今日的观感。
对勋贵从塑其荣誉感,激发他们的斗志,同时给予他们财富,让他们更加依附皇权。扶持新的勋贵,打压老的勋贵,使得勋贵保持足够的活力。
建立皇家讲武堂,培养他们的技能,并且提高勋贵的地位。
做了这些时候,朱翊钧又辅以严苛峻法,给勋贵压力,让他们不得不去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,这才使得年轻一代的勋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对将军,裁汰老弱,扶持能战者,开放爵位制度,重赏他们,提升他们的地位,以军功刺激他们,使得大明的将军奋勇争先,敢打敢拼。
对士卒,废除军户制,采用募兵制,提升军饷和待遇,让士卒有了杀敌的目标。
三管齐下,十年之功,大明的军队早就今非昔比了。在朱翊钧大量的钱财的培养下,大明的军队正在恢复战斗力,而且这种战斗力恢复的非常快。
虽然有些地方还差一些,可是有了新装备的弥补,大明的军队绝对堪称强军了。
面对的不是骑兵,而是同样的步兵军阵,大明的军队无所畏惧。
随着盾牌的不断的敲响,脚步整齐划一的大明军阵展现出来的压力是空前的。当然了,这样的军阵士气也是高昂的。
双方快速的接近,然后就是火枪兵的排射。
大明的火枪之精良,同样远超倭寇,大明火枪兵的操作也要超过倭寇,行进之间的三段式射击非常的稳定,加上火枪性能优越,威力十足。
接近了之后,搭配盾牌兵的手榴弹,大明的军阵火力全开。
即便死了很多人,倭寇依旧在向前冲,他们眼睛都红了,冲不过去,代表着死亡,在死亡面前,人会爆发出巨大的战斗力。
双方的军阵很快就撞击在了一起,开始了第一次接触战。
盾牌兵扛着,火枪兵给火枪挂上了三棱军刺,明军打的很有章法。
刺刀的威力非常大,十几个人的配合绞杀之下,倭寇完全没有还手之力。在明军的军阵之中,戚金传令道:“左右两翼包裹上去,围歼倭寇。”
鼓声和号角声响起,大明的两翼开始加快速度,向着倭寇包裹而去。
双方激战正酣的时候的,大地突然震颤了起来,随后一支骑兵从侧翼猛地冲了出来。为首的正是辽东提督李成梁,女真骑兵也紧随其后。
自从朝鲜之战开打之后,大明的骑兵展现实力的机会并不多。
这使得骑兵早就憋坏了,这一次可算轮到他们大展神威了。骑兵快速的冲刺而来,直接冲进了倭寇的军阵,一下子就凿了进去。
倭寇根本来不及反应,即便来得及也没用,他们根本挡不住大明的骑兵。
叶赫部的布斋大声的叫着,挥刀直接砍下了一名倭寇的脑袋,杀的非常爽快。有了骑兵的加入,战场彻底成为了屠宰场。
宇喜多秀家看着围上来的明军,紧紧的握了握手中的刀。
他知道完了,全都完了,明军之所以没射杀自己,目地非常简单,那就是因为自己不能死,明军想要抓活的,宇喜多秀家的表情非常的狰狞。
“打不赢,但是我敢死!”宇喜多秀家意志非常的坚定。
伸手将手中的长刀扔在地上,拔出了另外一支断刃,宇喜多秀家直接挥着刀刺进了自己的肚子,然后横着一切,真疼啊!
鲜血瞬间奔涌而出,肠子也流了出来。
宇喜多秀家的身子朝着倭国的方向直挺挺的跪了下去,最后没了声息。看到这一幕,明军的心情大坏,俘虏敌酋的功劳没了。
骆尚志走到宇喜多秀家的面前,看了他一眼。
“人头就不要斩下来了,给他留个全尸!”骆尚志伸手将宇喜多秀家扔在地上的刀捡了起来,然后开口说道:“还算是一条汉子。”
汉城之战从早上开始打,一直打到日落黄昏,这一战才算是尘埃落定。
八万多倭寇被斩杀了六万多,俘虏的只有一万多,重伤的全都被明军补了刀。至此朝鲜之战彻底完结,以大明全歼朝鲜入朝十五万人为止。
加上水师的损失,倭国这一战物资和人员全都损失巨大。
大军进入汉城修整,戚继光让人快马加鞭回去报捷,同时递上去的还有请辞的折子。朝鲜之战历时三个月,正式完结,七级管也到了卸任的时候了。
沈阳城,万和宫。
朱翊钧看着万和宫,脸上露出了一抹笑容,朝鲜王李昖已经离开了,今天是朱翊钧回京的日子。离开京城这么久了,也该是回去的时候了。
来的时候走的慢,往回走速度就快很多了。
水泥路已经修到了沈阳,朱翊钧往回走的路很顺畅,加上也不需要在视察地方,走起来自然就非常的快了。一路上朱翊钧遇到不少马车队,清一色的四轮马车。
自从朝鲜战事开了之后,往来辽东和大明之间运送物资的马车就没停过。
新作物经过几年的普及,大明的粮食增产非常的迅速,如果不是这两年朱翊钧以养殖鼓励粮价,粮食怕是要跌的很厉害了。
即便如此,京城的粮价玉米也才三十文一斗,土豆地瓜就更便宜了。
朝廷的常平仓全都堆满了粮食,不少酿酒的商人跑去常平仓买陈粮,酿造的烈酒全都卖到草原去了,用来换羊毛换取马匹牛羊。
有了足够的粮食,加上大力推广的养殖业,百姓的日子就好过了。
肉食蛋食开始走上百姓的餐桌了,这是朱翊钧非常乐于见到的。从公学每年翻倍递增的入学人数就知道,百姓的日子好过了。
吃得饱了,有了钱了,自然要送自己家的孩子去读书,追求的是一个出人头地。